凯美纳(盐酸埃克替尼)简单介绍
凯美纳(盐酸埃克替尼)作为新型靶向生物制剂是一种强效、高选择性的口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作用机制与细胞毒性药物完全不同。凯美纳是能够进入细胞内的小分子化合物,它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ATP酶结合位点上的三磷酸腺苷竞争,阻断其酪氨酸激酶活性,进而阻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信号传导通路,阻断肿瘤细胞生长和进展的关键过程。体外研究数据表明,凯美纳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浸润和转移,促进细胞调亡,且有抗肿瘤血管形成活性。在体内试验中,凯美纳可以广泛抑制人肿瘤细胞的肿瘤生长,并提高化疗、放疗及激素治疗的抗肿瘤活性,在临床试验中已经证实凯美纳对既往接受过化疗方案失败后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具有确切的抗肿瘤效应。
Ⅲ期临床试验
ICOGEN研究是在既往接受过一个或两个化疗后失败的局部晚期(ⅢB或Ⅳ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开展的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研究。399例受试者按1:1随机接受了盐酸埃克替尼片125mg每天三次或ICOGEN吉非替尼250mg每天一次给药。最常报告的不良反应为皮疹(40.0%)、腹泻(18.5%)和转氨酶升高(8.0%),绝大多数为Ⅰ-Ⅱ级,一般见于服药后1-3周内,通常是可逆性的,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消失。表1列出了在试验中报道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其严重程度。
另外一项单臂、多中心、Ⅲ期扩展研究(BD-IC-IV01),其研究人群、给药方案等均与ICOGEN研究中埃克替尼组相同。共127例患者进入安全性分析集,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8%,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26.0%)、转氨酶升高(14.2%)和腹泻(11.8%),与ICOGEN研究结果一致。
上市后Ⅳ期临床试验
该试验为多中心、单臂、开放性Ⅳ期临床观察研究,以安全性观察为主要目的。2011年8月正式启动,截至2013年10月28日,共收集6673例可评价患者的安全性信息。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0%,非常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发生率为17.0%,常见不良反应为腹泻,发生率为8.3%;均以轻度为主;Ⅲ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未见Ⅳ度不良反应,共有19例患者因不能耐受毒副反应停药。
上市后Ⅳ期研究中共收集到219例EGFR突变患者一线使用埃克替尼治疗的安全性数据,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6%,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25.6%),腹泻(9.1%),转氨酶升高(3.2%)。 不良反应以轻中度为主,Ⅲ度及以上不良反应少见。与总体人群相似。
所有临床研究
以下是所有临床研究中在接受埃克替尼125mg单药治疗的患者中观察到的不良反应。
根据以下的术语对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分级:非常常见(≥1/10〕;常见(≥1/100,<1/10); 少见(≥1/1,000,<1/100);罕见(≥1/10,000,<1/1000);非常罕见(<1/10,000),包括个例报告。
这些研究中非常常见的不良反应见表1,其他频率的不良反应分类总结如下。
消化系统异常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食欲不振、呕吐和腹痛;
少见不良反应:便秘、口腔黏膜炎、大便干燥、黑便、口干、口腔红肿、呕血、胃溃疡和胃胀。
罕见不良反应:溃疡性口炎。
肾功能异常
少见不良反应:尿蛋白升高、蛋白尿、肌酉干升高、尿白细胞升高、尿常规异常、尿素氮升高、排尿疼痛、肾功能损害。
肝功能异常
少见不良反应:胆红素升高和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
呼吸道、胸部异常
少见不良反应:咳嗽、鼻腔干燥、鼻衂、呼吸困难、咯血、上呼吸道感染、鼻内黄痂、肺部感染、咳痰、流涕、声音撕哑、胸部不适、胸腔积液、间质性肺病(ILD)。
皮肤和皮下组织异常
少见不良反应:甲沟炎、皮肤瘙痒、皮肤干燥、脱皮、手足综合症、指甲改变、皮肤皲裂、脱发、皮肤反应、痤疮、面部危险三角区感染、皮肤水泡、四肢皲裂和色素沉着。
眼疾
罕见不良反应:眼痛和干眼病。
血液系统异常
少见不良反应:白细胞下降、中性粒细胞减少、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降低、红细胞下降、贫血、舌部游血。
罕见不良反应:白细胞増多。
神经系统
罕见不良反应:失神和嗜睡。
实验室检查异常
少见不良反应:低钠血症和血糖升高。
其他
少见不良反应:疼痛、乏力(Ⅰ-Ⅲ级)、发热、头晕、胸闷、过敏、四肢麻木、头痛、味觉改变、下肢水肿、心包积液、心悸、牙齿脱落、肢端肿胀、阳痿,低血压和指端麻木。
间质性肺炎(ILD)
ILD是EGFR-TKI类药物治疗中少见但严重的不良反应。在埃克替尼的I期临床研究中出现2例疑似ILD患者,其中1例进行了进一步病理检查后,排除了ILD并确认为疾病进展,与研究药物无关;另一例因未获得病理检查结果,所以尚无法排除。Ⅲ期试验(ICOGEN)中在埃克替尼和吉非替尼组均未出现ILD的患者;单臂Ⅲ期研究中出现1例间质性肺炎,患者停药1月后死亡;上市后Ⅳ期研究中共报告3例间质性肺炎(ILD),停药并予激素积极治疗后2例好转,1例患者停药5月后死亡。所有ILD患者既往均接受过至少4个周期化疗,经CT确诊,最短在给药后1周出现,最长在给药后4个月出现。